一、 智能制造、智能装备
1、大众2022年底将在全球16家工厂生产电动车
近日,大众集团在年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到2022年将在全球16座工厂生产电动汽车。同时,大众称已经选择合作伙伴投资200亿欧元为其在欧洲和中国两大市场的电动车项目研发电池和相关技术,而北美市场的投资也即将展开。
2、华友钴业拟投资63亿元建设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基地
华友钴业近日公告,公司计划投资建设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基地(年产15万吨锂电动力三元前驱体新材料项目),项目总投资为63.6982亿元,其中建设工程投资50.1684亿元,建设期利息4.8602亿元、流动资金8.6696亿元。
3、河南新乡建全球首条全自动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生产线
近日,从河南新乡获悉,平煤凤泉区锂电池项目近日开始建设,该项目是新乡市重点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建成后将形成世界第一条全自动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生产线。目前,该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预计在今年7月1日试生产。
4、南通开发区携手光大控股 智能制造产业基金成立
近日,南通开发区联合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成立规模达10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基金,投资方向为模拟芯片、感知元器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产业以及精密技术装备制造产业。
二、 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
1、麦格纳公司在德国建立新的复合材料卓越中心
麦格纳国际公司在德国埃斯林根建立了一个新的优质复合材料中心。它的目的是帮助欧洲汽车制造商使用先进材料制成的轻质结构和外部构件,以适应日益严格的排放要求。埃斯林根的麦格纳新型优质复合材料中心设有一个2300吨新恩格尔压力机。它能够广泛的使用热固性复合材料和压缩成型工艺设置开发、演示和测试全尺寸汽车零部件。
2、SK化学开发出新环保塑料材料,用于新能源汽车内饰
SK化工近日表示,自主开发的环保塑料复合材料 SKYTRA,共聚酯,将用于新一代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SK化工开发的共聚酯复合材料是SK化学在世界上第二个成功实现商业化的共聚酯,添加了从玉米中提取的生物原料,强化了素材特征,有望扩大生产成为汽车内装材料的替代品。SK化工共聚酯复合材料的环保特性与绿色环保的新一代氢燃料汽车的概念相吻合。
3、新源动力开发的燃料电池耐久性突破5000小时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持股企业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所开发的HYMOD®-300型车用燃料电池电堆模块,采用高稳定性、高性能的“膜基催化层膜电极设计”和高可靠性的“复合双极板结构”,经寿命测试和整车应用验证,突破了车用燃料电池5000小时的耐久性难关,成为我国首例自主研发的超越5000小时耐久性的燃料电池产品。
4、迪芬巴赫展示用于纤维增强塑料部件生产的新型批量设备
近日,在JEC世界复合材料展览上,迪芬巴赫呈现了用于生产纤维增强塑料部件的新型批量设备。迪芬巴赫提供自动化、交钥匙工程、用于复合材料部件批量生产的设备。于JEC世界复合材料展览上所展出的生产工艺可有效缩短工艺循环时间,使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借此可实现用于汽车制造与航空领域的纤维增强塑料部件的批量化生产。
三、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
1、中科曙光研制服务器集群,大数据查询世界最快
近日,津企中科曙光研制的天阔双路I620-G30服务器集群成为全球大数据查询速度最快、性价比最高的服务器,查询次数比原世界纪录高出一倍以上。
2、福州打造东南区域大数据中心
近日,福州市要重点推进马尾物联网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智能芯片、传感器、物联网核心器件等智能终端与基础产品,实现在智能医疗、智能驾驶、智能安防、智能交通等领域的行业应用,打造东南区域大数据中心和智能物联产业基地。
3、云计算不够用,全球首个雾计算实验室落户上海
上海科技大学,世界首个专门从事雾计算技术研究的上海雾计算实验室坐落于此。有别于云计算,雾计算通过分散的架构,更接近终端用户,利用靠近服务需求的计算资源进行数据处理。“雾计算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热点。”中科院无线传感网与通信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雾计算实验室联合主任杨旸教授表示。
4、仁天科技和梅塞尔集团合作工业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
近日,仁天科技控股旗下新兴物联网企业中光远科技有限公司(CNEOP)宣布,与世界工业气体领域的领先者之一梅塞尔集团(Messer)合作的“佛山德力梅塞尔医用气体钢瓶气信息管理平台”已正式投入试运行。据了解,该项目是行业内首个通过数字标签等物联网相关技术,实现瓶气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工业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
四、 3D打印、AR/VR、AI
1、首款量产3D打印电动车亮相,明年4月投产
近日,全球首款量产3D打印电动车XEV亮相3D打印文化博物馆。按一条生产线计算,经过3D打印、后处理工艺、组装等工序,一天能生产2台车。车辆预计明年4月投产,售价6.5万元左右,目前已有来自欧洲的7000辆订单,主要用于物流和分时租赁。
2、硅谷企业正用碳纳米管打造3D打印材料
近日,来自美国硅谷的Arevo Labs不仅提供碳纤维工业级3D打印机,还提供3D打印的新型碳纤维和碳纳米管(CNT)增强型高性能材料,而且使用其专有的3D打印技术和专用软件算法可以使用市场上现有的长丝融熔3D打印机制造产品级的超强聚合物零部件。
3、东芝推出面向企业AR智能眼镜dynaEdge AR 辅助现实
近日,东芝推出了面向企业的一款AR智能眼镜——dynaEdge AR,由一个单臂眼镜和一个分离的计算单元组成。据悉,该眼镜售价1899美元。dynaEdge AR更侧重于工业环境应用,能够适合多种场合下的佩戴。它可以轻松搭配眼镜框,或者是工业安全帽,或者是护目镜等使用。
4、香港理工大学与阿里巴巴合作推出“Fashion AI数据集”
香港理工大学近日宣布,该校携手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图像和美”研究团队推出“Fashion(时装)AI数据集”,以推动时尚行业与人工智能(AI)融合,提升个性化时装购物体验。
五、 产业、公司动态
1、光伏|英威腾光伏与浙江宝利特新能源签订年度战略合作协议
2、电池|2018年动力电池投资总额仍将保持在千亿元以上
3、电动汽车|阿斯顿马丁进军电动汽车,将自主研发电动机
4、芯片|AWE2018创维展示自主研发多功能AI画质芯片
5、5G|苏州今年将建100个5G基站,力争2020年实现5G正式商用
6、自动驾驶|小康自动驾驶技术在美国进入路测阶段
7、半导体|总投资16亿元半导体硅晶棒项目落地银川
8、传感器|福特新专利,用无人机充当无人驾驶汽车传感器
六、 今日热点
3D打印挑战供应链 影响如何?
最终用途产品的增材制造趋势是近期深入研究的一部分,被视为3D打印发展的下一个阶段。3D打印的运动鞋,定制鞋垫,服装和玩具 - 商业3D打印 - 往往是围绕3D打印融入供应链的炒作的主题。这些项目背后有许多大牌参与,例如 adidas和Carbon合作推出的Futurecraft 4D运动鞋,Formlabs和New Balance,EOS和Under Armour,HP与GE。然而,在许多方面,制造3D打印用于系列级批量制造是目前包括中国,英国,美国,德国在内的全球大规模生产中心的采用和重视的。
如果我们开始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尤其是数字化制造,工业4.0),3D打印肯定是其中的一部分,并被认为是改变游戏规则的存在。3D打印生产可以在定制的基础上开始。换句话说,由于供应链上不确定的需求而导致的库存过剩(称为着名的牛鞭效应)应该相应减少。
牛鞭效应描述了一种现象,在这种现象中,制造商基于对客户需求的预测来建立庞大的产品库存。从供应链的高位,制造商可能会误解消费者在零售层面的购买行为,从而导致大量无法销售的库存。
大规模定制,即使产品符合客户的具体要求,低劳动力需求和产品整合,使得3D打印具有打破牛鞭效应的潜力,因此导致了一个问题:
“如果牛鞭效应在任何供应链中都是一个关键问题,3D打印是否会成为解决方案?
一般来说,3D打印通过提供无供应链乌托邦的概念来满足相应的类别。
在研发方面,采访数据显示:“用3D打印技术生产出的产品较少,而且资金相对可承受”,这样更容易。
另外,“在3D打印的帮助下,公司可以从原始设备制造(OEM)或合同制造转向原始设计制造(ODM)。这正是“中国制造2025”计划在中国要实现的目标。“
对于制造业和供应链,受访者引用大规模定制的概念,这将需要一个新的供应链范式。在这种模式下,“制造商不需要储备不同类型的材料,而是用于制造3D打印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用来生产不同类型的零件和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际上,没有必要管理供应链。“
最后,更好的大数据管理在理论上有助于产品的可追溯性,并鼓励多部门的协作和定制,尤其是设计师。
总之,大规模生产时代已经被大规模定制时代所取代,现在还为时尚早。但是“3D打印已经产生了很多”希望“,3D打印和其他相关技术正在为传统制造业和大规模定制携手并进的新时代创造必要的转型。